魚三十

根據個人經驗,一個人思考社會問題之基礎能力,可以通過其對高考和競賽的看法反映出來。哪些人是只會站隊、貼標籤,只會搬弄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,一下子就可以暴露出來。很多人本質上對稀缺資源沒有理性思考的能力,而這正是很多社會問題的重要核心之一。在中國教育資源是稀缺的,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是稀缺的。人盡其才的教育需要兩方面條件。第一是能辨明一個人才能的人,可以是他人,也可以是自己。第二是能提供教育資源的人。在美國並非每個有天賦的孩子都有機會進入私立學校、在中學就學習算法、數學分析、量子場論,即使他們的天賦達到了。在中國這更是天方夜譚,大量的人連學習基礎英語的資源都不足,高考直接免考聽力。在這種現實中,競賽作爲高考之外的教育資源,雖然算不上非常好,但總比沒有好。而且這種資源現在已經深入到了三四線城市,比起只有在一線城市才能享受的教育資源,顯然更有一般性。總是想象理想的教育場景、提出何不食肉糜一類的問題,實在是思考能力低下的體現。另外使用『學了對以後工作沒用』當說辭,更是非常搞笑。學競賽的知識固然將來未必有用,難道學政治、思想品德,乃至音樂、美術,就對未來工作有幫助嗎。這些說辭共同反映了一些人不具有兩害相權的能力,只會反覆描述心中的理想情況,這是典型、不具有思考現實問題之能力、的體現。此外,很多人意識不到辨明一個人才能的能力,是極其難得的能力。絕大多數競賽的抱怨者,都是因爲自己缺乏某學科的天賦,卻被強迫參加競賽學習。但這只能說明他們的父母缺乏發現子女真正才能的能力,根本就無法說明提供的教育資源有任何問題。且不說中國是個快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,很多人的父母還只是工人、農民,教育程度有限。就算是發達國家的父母,能充分發現子女才能,並提供教育資源的人也不在多數。很多時候,想發現一些隱藏在人羣中的信息是很難的。也正因此,很多人才強調市場機制的重要性。每一個孩子的父母幫孩子選擇要使用的教育資源,就是典型的分散式決策,決策的好壞將決定孩子學習的效率。相反,另一些人則認爲應該全局決策,自己認爲搞競賽沒用,就全國抵制,或者讓、用競賽成績證明自己學習能力的人、喪失升學機會。這種逢事就藉着個人經歷和情緒、試圖進行全局設計的思維,也是思考社會問題的大忌諱。如果一個人、無法在思考稀缺資源時進行權衡,而只會描繪資源無限充足時的景象,這是絕無法思考現實社會問題的。如果一個人、意識不到市場和分散決策的意義,且只能本着自己的經驗和情緒對他人進行管制,也是絕無法思考現實社會問題的。這兩個要點被中國的公立教育問題,一起映射了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