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六五

個人回憶了一下過去幾個以『用戶體驗』爲核心宣傳點的項目,錘子也好、字節社也罷,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,就是創始人幾乎都是『果粉』,且過於把自己產品的目標羣體定位在『果粉』上。蘋果作爲世界第一大 IT 硬件廠商,從很久很久以前,喬布斯背後就有廚子站臺。廚子是供應鏈大師,而蘋果二十年來的供應鏈表現,和沃爾瑪一樣,都屬於神仙一級。這些當然那些打嘴炮的人是沒戲的,無論多麼有情懷,到了發貨的時候還是難免『一機難求』、或者是『沒多少書可選』。所以大多數定位於果粉的國內項目,幾乎都有其神、無其型,做出來的都是 ppt 產品。像字節社當年鼓吹的精品閱讀,有沒有先把最基本的錯字、內容完整做到精品呢。其實是做不到的,不是想不想做到,而是能不能。沒人家的產品,卻按着人家的宣傳思路去宣傳,那結果可想而知。蘋果雖然硬件是世界一流,但宣傳的時候往往不宣傳硬件,只宣傳『體驗』和『價值』。這點是因爲蘋果從一起頭就是定位大衆和流行文化的公司,而不是什麼小衆精品。在美國,有錢可以買當年旗艦,沒錢亞馬遜、bestbuy 全是 renewed 機型。iPhone7 目前 200 刀,iPhone8 300 多刀,放到中國都算得上『白菜價』。只是中國過去窮,大多數人買不起蘋果,果粉自我感覺小衆、高貴罷了。這就導致一些壓根做不出好硬件的廠商光會宣傳『體驗』和『價值』,卻既做不好大衆市場,也做不好小衆市場。小衆精品不是在中國做不下去,恰恰相反,Fiio, Hiby, HiFiman 都做得很有國際聲譽,至少活下來了。而且做得絕對是足夠小衆足夠精品的市場。這些產品幾乎都沒有主頁全只有 iPhone,好像不用蘋果的用戶就不是人一樣。另外,中國市場從來沒有美國和日本那麼大的果粉市場,不是說人有點錢、成了新興中產階級就要買蘋果。因爲蘋果在日本和美國、包括今天的中國蘋果愛好者中、能大獲成功,都高度依賴它對『底線』的控制。換句話說,買了蘋果,至少不會太次、至少能躋身一流、至少不會出什麼大問題,即使出了也有一定水平的服務保障。然而並不是所有市場都渴求這種價值,有的市場反而是對個性化定製的上線更有需求。當然,其實無論是出電子產品還是電子書,幾乎沒有中國企業做得到『控制底線』這一點。既然做不到,又專門要對有這種特殊需求的用戶做產品,這就十足怪異了。而另一些同樣做高端產品的企業則不同,他們宣傳的不是『底線』,而是『一分錢一份貨』。比如索尼就是這樣,我們這個 21:9 的 HDR 屏幕就是牛逼,雖然價格高但其它地方可能還是不行。但是你需要就買、不需要就算了。這樣雖然需要高端屏幕的人可能不在多數,但至少能活下去。與蘋果隱藏硬件、只宣傳『體驗』和『價值』不同,中國活得好的『小衆精品』,恰恰是實實在在地把實在的東西宣傳出來,讓用戶需要就買、不需要就算了,沒有什麼『底線』和『情懷』。這點來說,中國的很多企業其實都摸到了門。比如同樣是一本書,多看、豆瓣閱讀都能保障到『亞馬遜級別』的沒錯別字,那麼這本書收費就有了硬資格。用戶是實在地比較實際的服務是否能值這麼多錢,而不是通過品牌效應來購買一份保險。蘋果說到底是個大衆品牌,他們的市場策略完全是根據大衆市場制定的。任何小衆市場中的用戶,『專家』的比例都更高。僅僅是因爲中國經濟的欠發達,所以果粉才顯得小衆。用大衆市場的策略去經營小衆精品市場,其慘敗是不言而喻的。希望不要再有一個個的企業,在互聯網時代拿用戶當傻子,把沒什麼硬素質的東西包裝出『體驗』和『價值』來。這種企業死了活該。